《踢皮球》《打太極拳》《尋找代罪羔羊》這幾齣老戲碼,在無數的組織裡時時上演,終年不下檔,原因是趨吉避凶、自我保護,是人的本能,迴避責任,推卸責任,是人之常情。這點從孩提時代就顯現出來,小孩子不小心闖禍,會推給家�的小狗;小學時,沒有寫作業會怪老師沒說清楚;成長後,感情不順利則怪對方是豬頭;工作後,找理由、找藉口,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美國BNSF(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鐵路運輸公司資深副總大衛.迪利(M. David Dealy)及美國俄亥俄州阿克隆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kron)組織發展中心主任安德魯.湯瑪斯(Andrew R. Thomas)合著之《當責式管理》(Managing by Accountability)一書開宗明義即指出,「因為人類的本性,我們才有了當責。人們通常對事情並不太會有承諾的,他們只是很自然地做了他們所當做的。當會議結束後,你不能信任每一位成員在會後都能忠實履行他們的責任。人類善忘,他們會輕易地逃避自己的責任,所以當責者要適時適宜地介入。」
當責式管理風起雲湧
當責(Accountability)的概念,源自1990年代,許多國際管理期刊及企業報導開始為文論述「承諾」、「當責」的議題,並強調「成果」。2000年後,當責的觀念為杜邦(DuPont)、奇異(GE)、安捷倫(Agilent)、3M、微軟(Microsoft)等跨國企業所重視、推廣及運用。
1993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政府績效與成果」(GPRA),明定聯邦政府需以當責來執行專案,提高專案成果,以提升民眾對聯邦政府執行能力的信心。
2002年,美國管理學會對千餘家公司進行核心價值觀的調查發現,以當責作為核心價值觀的公司占了61%,在20多項價值觀中名列第三,僅次於顧客滿意及倫理道德╱誠信。
2001年,奇異現任CEO伊梅特(J. Immelt)自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手中,接下重任,歷經911恐怖攻擊事件的2年後,他決心重塑奇異企業文化,提出了8項價值觀,當責為其中之一,承諾為其中之二,2005年,伊梅特所帶領的奇異,重新登上《財星雜誌》(Fortune)全球最受推崇公司第一名。微軟近年來在全球各地分公司推動當責的觀念與行動,當責已成為他們的管理語言。微軟要求員工必須具備6項價值觀,其中一項即是必須對顧客、股東、夥伴,與員工的承諾、成果與品質負起當責。此外,杜拜經濟發展部(DED)定出3大核心價值觀:當責、團隊合作、持續改善,作為組織及員工發展基礎及行為準則。
當責的觀念也從海外流傳到華人世界,讓企業開始關注這個議題。聯電集團的5大核心價值觀分別是:客戶導向、正直誠信、創新、當責、效率;台灣大學於2007年推動「優秀人才培育方案」,提及台大人的特質為:TAIDA—團隊能力(Teamwork)、當責(Accountability)、正直誠信(Integrity)、勤奮(Diligence)、抱負遠見(Ambition & Vision)。
擔起當責交出成果
華人地區對於Accountability的翻譯莫衷一是。包括:究責、責任心、問責、承擔、權責等。香港翻譯為「究責」;中國大陸翻譯為「問責」;新加坡則稱「課責」。著有《當責》(Accountability)一書的當責顧問管理公司總經理張文隆,主張將Accountability譯為「當責」,他表示,「當」責的「當」字泛涵:當然、當權、當家、擔當、為所當為,乃至於「當責不讓」,在現代的管理中,各階層領導者釐清角色與責任後,一肩擔起當責,不拒、不懼、不讓,務必達成任務,交出成果,就是當責不讓。
張文隆進一步詮釋,若從Accountability的字源及字意延伸,包括:能算清楚的、要報告的、可依賴的、能解釋的、知得失的、重後果的、重成果的。「當責」即是採行動的責任、承諾做對的事、信守決定交出成果;而且是一種來自內心的、非外在壓力下的產物。
因此,要避免時間及成本上的浪費,企業內部應先定義出所謂「對」的人才的標準,「對」的人才的標準,首推企業價值觀,以及企業文化與企業的行事風格,從而界定出適合的人才特質,以周詳的計畫與考量,設計招募流程,輔以適當的測試與評估工具,再搭配面談技巧,並給予回饋,就能夠少走冤枉路。
為何要特別強調當責,「因為光負責是不夠的,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當責讓組織有更大的競爭力及更強的執行力,更能夠達到顧客滿意。」張文隆強調,「光是說『我承擔責任』或『盡我最大能力』是不夠的,那只是個開端,一個更大流程的開端。這個流程是要導向一個更大的效果(Effectiveness)與成果(Results)。」
台積電則是在篩選人才時特別著重逆境商數 (Adversity Quotient, AQ),由於AQ高的人才有較強的挫折忍受力及逆境處理能力,因此,台積電依據本身的企業文化設計性向測驗,藉以找出與企業文化相吻合的人才,台積電重視的特質包括:成就動機、溝通能力、自發性、主導性、自我管理與管理他人的傾向、創新求變、堅毅性等。
光是負責還不夠
「唯有真正了解當責(Accountability)與負責(Responsibility)之間的關係時,行動才能真正啟動。」大衛.迪利及安德魯.湯瑪斯如此說道。從前述美國「政府績效與成果」(GPRA)來看,其所倡導的當責有包含5個面向:
1.當責是一種關係。
2.當責是成果導向的。
3.當責需要報告。
4.當責重視後果。
5.當責是要改進績效。
因為當責與負責的意義交疊而模糊,張文隆在《當責》書中針對兩者深入的闡釋。他指出,Accenture擁有30年顧問經驗的資深主管包蓋思博士(Keith Burgess)及其研究人員提出:負責是有義務採取行動或有所產出;當責則是有義務確保這些行動確實能交出成果來。當責的經理人要採取行動,對行動及任務確實負起全責。
列文生學院(Levinson Institute)總裁兼CEO克萊恩博士(G. A. Raines)闡釋:負責的承諾是對自己所定下的;當責的承諾是對別人所下的。克萊恩指出,不論負什麼樣的責任,通常都要許下承諾,許給自己或著許給別人有很大的不同。對此,張文隆舉例說道,「一個兢兢業業的工程師說自己每天夙夜匪懈、超時工作,還外加周末加班,這樣對得起自己良心,也對得起公司了。但問題是:他答應給顧客的、給老闆的、給其他同事的都沒有給,他的當責是有問題的。」張文隆補充說道,「如果要對這句話再改進的話,我認為當責的承諾是同時下給自己與別人,是比單純下給自己更加嚴峻的。」
日本企業經營顧問上原橿夫在其著作《願景經營》中提及:負責是負有執行責任,有責任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當責是負有成果責任:有責任交出成果。也就是說目標確定後,一定要交出成果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或者「雖敗猶榮」的心態,是迷思也是迷失。
此外,負責是有義務去履行,當責是擔起責任確定該「履行的義務是可以被完成的」,也就是「當責者」是有義務確定「負責者」在執行任務,並對其執行成敗負有責任。
負責則是指有義務採取行動或有所產出;而當責則是有義務確保這些責任能交出成果。當責是要對「成果」(Results and Outcomes)負起全責的。「所以,當責的責任感比責任更大、也更具自主性。」張文隆說道。
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表示,假如有一封重要的信件,收發室人員準時、依規定把信寄出,就是負責;但當責重視的是結果,收發人員如能再追蹤收件人確認是否收到,就是當責,但常見的狀況是:「我已經寄過去了,5天前郵局有記錄。」、「郵件已經依規定寄出了,沒收到?那是郵局的錯,我管不到郵局。」、「補寄?公司沒有這樣的規定,我沒有辦法……。」張文隆指出,當責就是比負責更進一步。「如果對方沒收到,應先道歉,想辦法彌補,就是由負責的層次提升到當責。」
沒有當責,就會出現「我責任已了」、「我的壓力夠大了,你還一直給我找麻煩」等思維,一旦做到當責,就會有自動自發的精神,以及「如果我沒有做到,我認錯,當責不讓,老闆要不要饒我是另一個問題,但我會對成果負全責。」張文隆說出當責與負責的差別。
為何不能擔起當責?
一個人站在責任的位置上,必須為他所做的一切擔起當責,但在很多實例中,交出來的當責卻遠少於真正被要求的,大衛.迪利及安德魯.湯瑪斯觀察到,無論組織中成員不能當責的原因為何,至少有一部分是歸因於以下的5種誤失:
1.縱容自己低訂個人目標。
2.未能活出誠信的真正價值。
3.把當責當名詞,而不是動詞。
4.不願接受變革、衡突及當責角色。
5.未能幫助週遭人發展個人當責。
張文隆表示,造就當責的兩個關鍵,一為觀念,一為工具。在觀念上要釐清當責的真義、層次及運作環境;工具則是阿喜法則(ARCI)。有句話說:「思想會變成言語;言語會變成行動;行動會變成習慣;習慣會變成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左右的命運。」許多公司將當責作為核心價值觀,開始變成態度,行為引發行動,造成結果,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文化。大衛.迪利與安德魯.湯瑪斯也指出,要員工負起當責,必然要先塑造一個當責環境與當責文化,當責文化則來自「上方」。對此,張文隆也附和,他表示要推動當責,「一定要從最高階開始,一定要由上而下,如果有某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表示,這個概念很好,請找中階主管談,通常這樣就不必再談了。」其次是應用工具:ARCI。「ARCI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在跨部門、跨領域、跨公司、跨國的團隊合作中,可以發揮很大的功效,有助於提升執行力與領導力,以及增加個人、團隊的競爭力。」張文隆如此強調。
老戲碼該落幕了
張文隆也提及,企業或組織團隊要朝向當責的境界,必須運用知識及工具,釐清在團隊當中,個人當責、個體當責、團隊當責、組織當責、企業當責等5個層次的角色與責任。雖有5個層級之分,但對各個層級而言,當責的基本定義是:「懲罰性轉為鼓舞性」;當責的涵意:「相互關係、要求成果、要求報告、建立信賴、承擔後果」;當責的目的是「避免受害者循環、迎向績效與成果」;「當責最終仍是回到個人╱個體當責之上;必須從自己及內在,願意負起最高標準,不需等待、被告知、被推拉、乃至於鞭策;發揮100%的責任心、105%的自動自發及110%的專業精神,心堅志定地全力以赴去完成組織賦予的目標。」他結論說道。
杜魯門總統還有另一句名言,這句話大家就更耳熟能詳了,常為後人琅琅上口:「If you can not stand the heat,stay out of the kitchen.」
(怕熱就不要進廚房,哪邊涼快哪邊去。)
「The Buck Stops Here.」、「If you can not stand the heat,stay out of the kitchen.」
這兩句話相互輝映,為當責下了最佳的註腳。
當責既出,互推拖責怪的老戲碼,該落幕了。
搜尋此網誌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當責管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